贵州:黄土上长出“致富”蘑菇
蔬菜网 时间:2018/11/22 来源:多彩贵州网 阅读数:424 网友评论:2
朱家祥是贵州当地参与种植菌菇的贫困户之一,蘑菇盛产期时,他每天在大棚里采摘菌菇、为菌棒注水。盛产期一过,他就忙着参与加工“木屑颗粒”,工资为100元/天。他的妻子王天凤也在基地加工厂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这些木屑颗粒我们每天差不多要加工20吨,可制作出十多万个菌棒。”朱家祥说,“目前虽然过了采摘期,但大家都需要竭尽全力,为明年扩大规模生产菌棒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到时候忙不过来。”
朱家祥还说,“换着以往这个季节,大家基本上处于‘吃粮不管闲’的现状,日子也过得很紧;现在我家两个人每月有近6000元的收入,脱贫已不是问题。”
“人生只要有奔头,苦一点、累一点都是开心的。”说这话时,朱家祥笑了。
随后,在一片块状的地里,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工人一边除草,一边平整地面,有的还忙碌着栽桩拉线,紧接着将制作好的菌棒摆上架子。
“趁着天气好,得抓紧把菌棒上架,明年才能长出更多的蘑菇。”一名工人说。
据介绍,位于云贵高原腹地、乌蒙山东侧的崇山峻岭之中的木果镇,是六盘水市“钟山战区”的极贫乡镇之一。过去,种植食用菌的这片土地,村民只用来种植包谷和洋芋,大部分时间处于摞荒状态,收入单一。可如今,这里一切都因小小的菌包,开启了致富路。种植菌菇,已然成了当地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面积占了木果镇的近三分之二,当地政府也从气候、生态、木森废料资源等优势入手,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为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推、农户参与的发展形式,木果镇积极引进菌种培育及菌菇深加工项目。2017年,年产量2000万棒的食用菌加工基地,在当地一山洼“上马”。
2018年,一期工程中的240个菌种培育大棚投产,并建成冷库1个。截至10月24日,共产出香菇150余吨,主要销往四川、云南等地,甚至出口缅甸。
“我们生产的这些‘菌菇’,已经上市便销售一空,实现销售收入130余万元。”该基地有关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旺盛期时,每天有近百工人务工,工资让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其中部分村民,学得技术后还承包了大棚种植,收入相当可观。
该基地还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如今已打造出“菌种培育→鲜菇生产→菌菇深加工→线上线下传媒营销→蘑菇主题特色农业小镇”的全产业体系。技术上同中科院、华中农业大学、贵州农科院、云南大学等国内相关科研院校有了广泛合作。
该项目农户用了200亩土地入股,已支付土地分红金8万元,涉及农户46户,其中贫困户10户。
说起该基地的另一“增收致富”模式,基地相关负责人毫不掩饰,他说:“根据基地食用菌种植规模,每年平均需消耗树枝3万吨,农户可将房前屋后及田地内的废弃树枝售卖给菌包加工基地,按450元/吨回收废弃树枝计算,每户可增收3500元/年,预计可带动3000户,还能不断戒掉当地群众喜欢焚烧废枝的习惯,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更体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发展理念,*终达到发展生态循环产业的目的”
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按照计划,明年该基地的食用菌大棚将扩大到500个、500万个菌棒。”
相关新闻
- 河北平泉蘑菇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图)
- 河北平泉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 内蒙古“科特派”草原蘑菇走上国际展台
- 山东:“小白领”返乡创业成“蘑菇王”
- 四川纳溪大学生返乡种蘑菇走上致富路
- 齐齐哈尔:小蘑菇撑起脱贫致富希望(图)
新闻关键字: 蘑菇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