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王”王乐义的“蔬菜人生”
蔬菜网 时间:2018/11/20 来源:新华社 阅读数:527 网友评论:1
山东农民王乐义被誉为中国“菜王”,源于他数十年来在发明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方面的卓越贡献——这种大棚影响了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百姓家庭的“菜篮子”。
在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大型挖掘机正在轰鸣作业,一座投资60多万元的新一代高标准蔬菜大棚正在兴建,78岁的村支书王乐义一有空就到工地看施工进度。
“这个大棚能开进机器去,智能化水平更高。”王乐义身板硬朗,皮肤黝黑,嗓音洪亮,他显然对新大棚很有期待。“我们寿光还是要引领中国的现代蔬菜产业。”
1978年9月,刚刚做过直肠癌手术的王乐义当选为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两个多月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已干了40年村支书的王乐义可谓“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全过程”。
如当时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村一样,三元朱村落后贫穷,村里有大片低产的埠岭,“种菜菜不长,种粮粮不收”,尤其是长期的“大锅饭”政策束缚着农村的生产力。
三元朱村在改革开放后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由农民自己来经营。王乐义说:“当时乡亲们说这是富民政策,干活的积极性可高了。”
王乐义带领村干部向专家请教后,制定了栽种林果的拔“穷根”计划:“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三年后,低产埠岭都绿了,村民们赚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桶金”。
政策的鼓励让王乐义和他的乡亲们放开了手脚,他们将目光瞄向了大棚蔬菜的种植。
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蔬菜匮乏,百姓的“菜篮子”里装的是传统的冬储白菜、萝卜。
“发展规模化的大棚蔬菜种植,可以给冬季北方的百姓提供丰富的菜品,还可以让村民快速致富。”王乐义说。
寿光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出现了盖塑料薄膜的蔬菜大棚——一种需要“烧煤加温”的大棚。
“那种棚子低矮、窄小,只能种些叶菜,*关键的是浪费能源,一个大棚冬天要烧5吨多煤。”王乐义说。
在村委会的后边,至今还保留一座当年“烧炉子”的大棚作为历史的印记。
为推动大棚蔬菜规模化种植,王乐义从1988年开始,带着村干部到辽宁、北京、河北等地学习求教,同时根据本村的自然条件反复试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大棚技术,而且对大棚进行了大胆改革,终于发明出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建大棚投资大,多数村里人开始不相信仅靠日光就能种植的大棚。王乐义和16位村民冒着风险带头建起17个示范棚。几个月后,黄瓜大棚获得成功,*批越冬黄瓜上市了,各地菜商赶来高价*,三元朱村出了首批万元户。
第二年没用动员,全村一下子上了180多个大棚。王乐义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由此横空出世,带动了中国的一场“菜篮子革命”。
相关新闻
- 湖南绥宁杨盛洪:种植生态蔬菜 发展扶贫产业
- 王伯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的推动者
- 邓雁春:蔬菜大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 王桂欣:戴着老花镜敲键盘 把蔬菜卖到国外
- 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大白菜研究室主任闻凤英:...
- 周树才:让瓜果飘香蔬菜成行
新闻关键字: 蔬菜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