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木耳瞄准全国餐桌的生意经
蔬菜网 时间:2019/11/4 来源:新华社 阅读数:429 网友评论:6
6.6亿袋、4万人、5个镇、121个村……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汪清县,近年来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黑木耳产业。提质量、建标准、谋电商,这个“木耳县”瞄准全国餐桌,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生意经。
木耳经济带的崛起
霜降前后,长白山区气候渐冷,在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桥岭村,村民没有像以往那样开始“猫冬”,一家家准备着明年的木耳培育,忙得热气腾腾,工厂车间也是加班加点,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早在1979年就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称号的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昼夜温差大,种植黑木耳有天然优势。近年来,该县按照“县建标准、村抓生产”的思路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并作为产业脱贫主攻方向,培育起一条木耳经济带。
走进汪清百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包生产基地,各种现代化菌种培养、菌包制作机器一应俱全,身穿工装的工人在流水线作业,一辆辆运输叉车将菌包送入恒温恒湿车间,整个生产基地一片热火朝天景象。
“公司员工大多是当地村民,每月工资4000多元。”百益公司总经理王国光说。在汪清,像百益这样的木耳企业还有很多。村民除了能在这里打工,还能从公司购买菌包后自己培育,自己收益。这些年,“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模式,赢得了当地百姓口碑,也得到专家好评。
如今,汪清县有黑木耳专业镇5个,年产百万袋以上村65个,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三分之二从事木耳产业,黑木耳年产值34亿元。
从小作坊到标准化
汪清县的黑木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些年,木耳品种杂,质量参差不齐,土法制菌不仅成活率低,而且环境污染重,火灾风险大……汪清县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为了让老百姓真受益、长受益,当地把目光盯在标准化体系上。
汪清县一步步建立了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实行制种、菌包、技术、管理、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建成45个黑木耳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每个基地都有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生产一万袋菌包,至少三四千袋不合格,现在成品率超过99%。”富森(汪清)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山说。
机器除尘、人工筛选、高温灭菌……在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片经过严格筛选的木耳被装进了精美的包装袋。为了保证品质,北耳公司还设立了全省*的黑木耳检验检测中心。公司负责人孙立新说,随着质量不断提升,国内高端木耳消费市场上汪清木耳越来越多。
目前,汪清已经成为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汪清黑木耳”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只有成为标准的‘代言人’,才更有竞争力,更能做大品牌。”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负责人李浩源说。
餐桌有美味 车间有生态
打开年轻受众居多的一些直播平台,汪清木耳种植户十分活跃。从种植、加工到成品的打包,他们生动有趣地“吆喝叫卖”自家木耳。有网友留言说:“馋死我了,立刻下单买回来!”
随着电商兴起发展,思路活起来的汪清农民也做起线上文章,不少人开始尝试直播销售,借助“互联网+”打响品牌,拓展销售渠道。
一片片黑木耳被端上全国餐桌,那么生产木耳的菌包去哪儿了?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汪清县把菌包回收当成大课题。2016年当地政府引入上海一家企业,建设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
在汪清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废弃菌包经过处理后进入化肥池。“年处理量20万吨,菌包制成花卉、人参的肥料销往各地,十分紧俏。”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斌刚说。
随着一些生态环保项目落地,这个长白山下的“木耳县”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菌包培育、菌质检测、菌类种植、菌袋回收……完整的木耳产业链不断成熟。
相关新闻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