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鞍山和县的70年华美“蝶变”(图)
蔬菜网 时间:2019/8/22 来源:澎湃新闻 阅读数:594 网友评论:2
蔬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千年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和县这个千年古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人民生活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蔬菜之乡——和县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唱主角新中国成立前,和县经济社会极其落后,可谓一穷二白。新中国成立后,和县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经济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
回眸70年,和县工业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泵阀、建材、化工、食品、机械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且高新技术企业唱起主角。截止目前,和县培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7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62个,建立的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另外,全县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3013件,授权发明专利426件。
谈及70年的和县工业变化,年逾古稀的原和县乡镇企业局局长丁宗金感慨万千。“和县工业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丁宗金介绍说,那时候和县上了一批新项目,在长江之畔的西梁山建有化肥厂、造纸厂、轮窑厂;并把原西埠水泵厂、石杨工业泵厂、县轧花机械配件厂合并成和县水泵总厂;把和县农业机械厂、和县东方红农具厂(和县阀门厂前身)合并为和县阀门总厂;成立工业局,后改为建委。全县大办轮窑厂,窑厂由先前2家发展到13家;盛家口麻油厂、金城米业、万谷米业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业如雨后春笋;和县台创园、张集等一批冷冻厂生产的冻菜销往日本及东南亚。
1984年,投资65万元的和县农药厂横空出世,这家不起眼的小厂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华丽变身为华星化工。八十年代末,华星化工销售收入达到1个亿,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它是安徽省*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 ,也是和县一张响亮的名片,让和县人引以为豪。
过去和县工业发展重数量,而新时代和县发展工业却重质量。质量来源于科技创新,只有拥有自主创新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和县经开区,安徽禾臣新材料、欢颜机器人、三联泵业等“高精尖”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世人瞩目,其始终“笑傲江湖”得益于企业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拥有市场*的高科技产品。
安徽欢颜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其主体“机械臂”,看似笨重,可它轻巧运转,每六秒“小鸡啄米”般实现一整套上下料工序。这种工业机器人有个行业性“机器人抖”难题,即长时间工作后,机械臂会产生微小震荡。“为此,我们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题。”欢颜机器人公司工程师储成兴介绍说,“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防抖技术、升降速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3mm-0.04mm,比头发丝还细。”
农业蔬菜产业一枝独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县农业发展缓慢,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据统计,1949年粮食产量仅39.2万吨,亩产45公斤。1978年,和县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4.2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13万吨,年产值23亿元,蔬菜种植面积比1978年有数据记载增长了84倍。
日前,记者走进和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徽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前来订购辣椒苗的农户络绎不绝,自动化播种机正加紧生产,一排排新建的工厂化育苗温室已投入使用……“这是我第二次到这里订苗,省时又省力,价格还便宜。”尝到甜头的和县历阳镇大荣村菜农芮怀树一下子订购了10多亩地的辣椒苗。
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振兴了乡村经济,还成为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政府补贴,企业乐意,农民受益,短短几个月,我们就收到了1000多万株的菜苗订单。”安徽新源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化育苗更新了传统育苗方式,有效提升了蔬菜品质,“这要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过去的手工作坊育苗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菜苗品质差,活棵率低。”
为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和县农业部门积极帮助育苗企业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企业资金难题。保姆式服务催生蔬菜产业规模发展,蔬菜种植面积扩张,加快和县蔬菜工厂化育苗产业蓬勃兴起,截止今年上半年,和县新增规模工厂化育苗企业3家,年育苗能力达到了4亿株,是5年前的400倍。
和县不仅仅发展工厂化育苗,还大力发展种苗产业。长期以来,作为蔬菜大县的和县,一直立足于打造蔬菜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种子研发、种苗繁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推动蔬菜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与二、三产业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旅资源丰裕、迅速成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和县文教卫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扶贫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涌现。
截止2018年底,和县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示范村、省级旅游*乡镇、星级农家乐共计40个。近三年,和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多亿元。文化方面,和县不仅有演艺公司、庐剧团、歌舞团,还有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和公共图书馆。
近年来,和县文学艺术创作不断繁荣, 不仅积极申创中国书法之乡,而且12首和县民歌入选《民歌新创作品选》 。另外,新近创作出版了一批小说、小说集;县书协、县美协与县天门山书画研究会还多次联合举办“迎春书画展”,并编印作品集。
“文化之兴在教育。和县的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交相辉映。”和县文化名人薛从军退休前是和县一中的特级教师,他对和县教育领域的变化感受颇深:“1972年教书时,教室是水泥桌面,学生挤在教室,坐在低矮的土基砌的登子上,稍不注意,桌凳就倒了。再后来,桌凳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七高八低。教学讲义资料,需要钢板刻写,然后油印。印的时候,常常弄得一手油污。如今,整齐的桌椅、多媒体教室、塑胶操场、实验室等纷纷建起,学校面目焕然一新。”
十八大以来,和县不断加大公共教育设施投入,投资并建设了和县图书馆、文化馆。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和县还相继建设24小时自助借还系统、24小时公益书吧和24小时城市书房等。
此外,和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制定和县文化产业发展扶持优惠配套政策,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加快重建文庙,修缮镇淮楼,推出筹划建设香泉特色小镇、乌江传奇小镇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十八大以来,和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不断提升旅游层次和带动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和县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已连续成功举办的11届和县蔬菜博览会、5届和县乡村旅游月和4届和县农业嘉年华 ,成为宣传推介和县旅游、扩大和县知名度的重要载体。
开放打造宁马合作样板区和县比邻南京江北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赋予和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多的施展拳脚的空间。
2018年3月31日,和县县委县政府做出重大决策,成立和县江北乌江新区发展建设指挥部,以“功能上做配角、产业上做配套”的全新姿态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打造宁马合作样板区。截至目前,和县江北乌江新区共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22.65亿元,新区道路骨干网框架快速形成,为和县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全面融入长三角,重点打好‘南京牌’,首先是思想进一步解放,理念进一步提升,思想先接轨后融入。”和县县委书记戴瑞说,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年之后看和县,今天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破除思想认识上的模糊,牢固树立“大江北”协同发展理念,有力保障和县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一系列行动的迅速开展。
一年多来,和县还充分发挥乌江镇的区位优势和千年古镇、产业基础雄厚的资源禀赋,努力推动新区和南京在理念规划上互融、基础设施上互联、产业形态上互补、人文交流上互通。和县依据《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南京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和相关跨界地区协调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加强与南京对接的基础上,率先推动乌江镇区域联动发展节点的协调统一与无缝衔接,对乌江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已完成。
与此同时,围绕江北乌江新区江湾新城、乌江新城、乌江镇区、乌江工业园等四大板块,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南京*美卫星城、诗画田园新城,强化与南京江北新区的对接交流,细化到每一条交通廊道、每一块集聚产业、每一处基础设施,做到与江北新区无缝对接、完美互融。
江北乌江新区成立一年多来,和县围绕乌江工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精细化工基地)两大载体,主动承接南京产业转移,错位发展、配套发展,着力打造构筑五大产业集群。
“江北乌江新区不是单一的工业集聚区,而是以‘功能上做配角、产业上做配套’,全力打造承接南京乃至长三角产业合作的示范区、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有声有色有味的生态旅游区。”乌江镇镇长、江北乌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永前表示,近年来,和县乌江新区与南京江北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速。
2017年12月6日,宁和城际一期已开通运营,这让在南京上班的和县乌江人开心不已 。为进一步方便和县居民前往乌江和南京江北新区,和县于 2018年11月开通了“和城—乌江”公交线路 ,极大拉近了两地距离,促进了宁和两地人流、物流、经济流,降低了居民出行成本。
相关新闻
- 凯里市拟建万亩蔬菜基地(图)
- 聊城冯官屯:“王老三”蔬菜销京城(图)
- 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窖储蔬菜保新鲜 增产...
- 哈密市巴里坤:合作社蔬菜喜获丰收(图)
- 把握时间差 阳泉禅房村冷凉蔬菜有赚头(图)
- 西北冷凉蔬菜36小时送上东南沿海食客餐桌(图)
新闻关键字: 蔬菜
- 好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