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涟水香菇大棚成铺就致富路
蔬菜网 时间:2019/7/4 来源:新华日报 阅读数:420 网友评论:1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近年来,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淮安市涟水县农村和农民的致富发展路可谓越走越畅,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的日常出行,拉近了他们与城市的距离,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的“源头活水”,让农民的脸上绽放出更多的幸福笑容。
家住涟水县涟城街道张罗村的庄稼人张士荣,今年65岁。虽是到了儿孙绕膝的年龄,他却闲不住。“现在村里的路都修通了,平平整整的,我每天骑电动自行车到村办香菇大棚上班,一个月能挣到1500多元的工资呢!”张士荣说,加上自家农田的种植收入和社保等,生活过得富足,真是赶上好时代了。
去年,涟水县涟城街道境内的“三百”工程路实施改造提升,沿路两侧绿化和安全附属设施等均按“四好农村路”标准建设,就连张士荣家门口以前狭窄的砂石路也被修成了5.5米宽的水泥路,串起了周边沿线12个村民组,辐射农户1000多户。“三百”工程路徐集段改造通车后,张罗村在省委和县委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了农业有限公司,先后办起香菇大棚、瓜蒌园和光伏发电项目。其中香菇大棚*期共建40个,配置冷库、烘干机。去年8月份,香菇开始销往淮安周边农贸批发市场和超市,产销两旺。加上瓜蒌园项目,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加收入近40万元。
目前张罗村香菇项目二期新增的40个大棚正在安装之中。“路好走了,村里办起了厂,我买了辆电动自行车,在家门口和城里人一样进厂上班挣钱。”老张乐呵呵地说。老张年轻时种了十几亩小麦和水稻,“人勤地不懒”,年年都能丰收。但就因为路不好,家里的余粮,老张只能全凭肩挑背扛地搞“外销”。夏天太阳火辣辣的,老张一挑挑地往平板车上运麦子,再用平板车把麦子拉回家。后来家里条件好转,老张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可是,路还是老路,说是砂石路,实际上是碎砖瓦和泥巴的混合路,到处坑坑洼洼,拖拉机上路就像在搓板上行驶。老张开着拖拉机可没少栽到路旁沟里。“那时候做梦都想有条好路啊。”回忆起以前的辛苦,老张的眼圈都泛红了。
老张说,去年,涟水县交通运输局和涟城街道联合组织实施“三百”工程路提升改造的时候,自己自愿充当起“监工员”,有时到了晚上,还想着要去工地瞅瞅,生怕施工方偷工减料。后来,从村到街的村道也拓宽修缮了,镇村公交开通了,受益的可不止老张一家。现在和老张一起在村办企业上班的已有30多人。许多农户除了上班,还自发扩种蔬菜,经常一大早或骑电动车或乘公交车把采摘的新鲜蔬菜运到县城和周边集镇市场销售,往返便利。张罗村委会主任丁永红感叹,“四好农村路”修到了村头,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不仅实现了村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公交”的梦想,而且成为村里人脱贫致富的通道,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满满的“交通幸福”。
涟水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张罗村的泥路变坦途,只是全县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涟水县已完成农村公里提档升级213公里,改造危桥46座;2017年“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交通运输厅验收。全县拥有公交车辆169台、11个农村客运站、135个候车亭;319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去年全县16个镇、街道全面开通镇村公交,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客车通车率达*。
今年以来,涟水县坚持以突出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把高水平建设 “四好农村路”作为助推农民脱贫攻坚和农村致富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环境、安保、功能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美丽公路与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并依托“公铁水空”交通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关新闻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