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肃昌:“醉心”种菜卖菜的兰州大学教授(图)
蔬菜网 时间:2019/5/5 来源:新华社 阅读数:538 网友评论:3
“醉心”种菜卖菜
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枝头。杨肃昌将黄瓜采摘下来,轻轻地放到筐子里。这位正在忙着农活的菜农并不是普通农民,而是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
大学教授为何“醉心”种菜?这要从他的扶贫经历说起。长期从事经济研究,杨肃昌认为扶贫重在扶智。为此,他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扶贫途径。
*偶然的机会,杨肃昌得知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世明研发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改善反季节蔬菜生长环境。
杨肃昌思考,地处中国西部的甘肃秸秆产量大,却常被当作废弃物焚烧,严重污染环境,且土地长期使用农药化肥降低了土壤肥力。张世明的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他主动联系张世明,多次邀请他到甘肃农村向农民传经送宝。
“杨教授帮助我们推广技术,不仅使我们的技术更有‘生命力’,而且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张世明说。
自2007年以来,杨肃昌奔波于甘肃农村,大力宣传新技术。2009年,他自掏腰包,在榆中县和平镇一农场租了5座温室大棚试种“秸秆蔬菜”,向有意应用该技术的农民免费赠送菌种等,引导他们学习新技术。
王在荣是榆中县在荣瓜果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8年,在参加了杨肃昌的技术推介会后,开始尝试用新技术种植西红柿、茄子和辣椒等蔬菜。
“秸秆蔬菜”试种成功,品质优良,产量提升。“现在的蔬菜产量比用肥时高出15%-20%。产量提升了,作物生长期也缩短了,块茎作物提前了半个月,叶菜类提前了一周。”王在荣说。
尽管有了品质优良的蔬菜,但菜农又面临新问题,“市场不了解‘秸秆蔬菜’而导致卖菜难”。
一开始,为销路心急的杨肃昌自己掏钱买蔬菜,送给亲朋好友、同事和学生。“很多朋友吃了我送的蔬菜很满意,追着买,还有人专门找我代购。”杨肃昌说,“秸秆蔬菜”的名气打了出去。
打铁趁热,杨肃昌干脆组织朋友去大棚现场采摘。看到朋友们在大棚里争先恐后地采摘,他突然想,“建个采摘微信群,不就能定期组织群里的伙伴来采摘,拓宽销路了吗?”
“采摘亲友团”微信群一建立就迅速走红。从开始的20多人到500人封顶,仅用了不到两个月,随后菜农的几十个大棚的蔬菜被一抢而空。他惊喜不已,“消费者青睐绿色健康的‘秸秆蔬菜’,说明市场潜力大。”
很多菜农听说“秸秆蔬菜”产量好、菜价高、卖得快,都跃跃欲试。
2018年12月,杨肃昌与榆中田园春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租赁李家庄田园综合体50座蔬菜大棚种植“秸秆蔬菜”,并以此作为农民培训基地,供农民前来学习,同时也解决了附近农民的就业问题。
粗略统计,近十年,杨肃昌已带动上百名农户致富,户均增收2万多元。在他看来,甘肃是农业大省,很多农业废弃物能通过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中的“宝贝”。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农民依靠技术走上致富路。
相关新闻
- 好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