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战略转移 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向“二作区”纵深发展(图)
蔬菜网 时间:2019/4/29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阅读数:476
马铃薯

自国家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5年以来,我国已有超过七成消费者听说过马铃薯主食产品,国内共研制不同马铃薯占比的主食产品360余种、马铃薯复配粉与主食产品*配方56个、家庭烹饪方法32个、加工工艺35套、主食产品加工设备16台、建立示范生产线32条、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0余件…… 日前,在山东省滕州市召开的2019年度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滕州)马铃薯科技文化节上,这一系列耀眼的成绩被一一公布,“马铃薯主食”已从*初的一种概念变为真实产品,摆上大众餐桌。会议提出,马铃薯“二作区”将成为未来主食化产业发展新阵地。
二作区区域季节优势明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张泓介绍,二季作区在业内俗称“二作区”,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西南混作区几大区域。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看来,滕州不仅是农业农村部授予的“中国马铃薯之乡”,而且也是二作区马铃薯主食加工的重要产地。此次活动旨在展现联盟各成员单位的阶段性成果,共同分享科企合作、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共同探讨联盟发展、产业升级的新途径,共同开辟二作区马铃薯主食加工新阵地,共同推动马铃薯主食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此次会议重点围绕“马铃薯二作区主食加工技术模式推广”开展系列活动,特邀专家就马铃薯二作区主食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等主题做了报告,马铃薯主产区百名农业局局长与嘉宾、专家展开互动研讨。此外,与会人员深入滕州市开展实地调研观摩,现场考察4家滕州市马铃薯产业示范企业,针对二作区马铃薯主食加工模式进行了交流。
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广耀在介绍滕州马铃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情况时表示,滕州是二季作区面积*、产量*、效益*的县,经济效益显著,亩均效益8000元以上。“培育壮大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马铃薯煎饼、馒头等主食产品加工,创新研发马铃薯饮料、马铃薯饼干等休闲食品;积极发展马铃薯鲜切菜、鲜马铃薯出口等成为今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李广耀说。
随着人们对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认识逐步深入,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在全国9省7市120余家企业转化应用,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引领和支撑了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
戴小枫进一步解释,中原二作区区域范围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华北平原黄河下游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湖北省北部及湖南省东部。
二作区马铃薯生产情况为春秋二季作,以春播马铃薯为主,秋播马铃薯为辅。春播马铃薯一般1-3月播种,4-6月上市。秋播马铃薯8-9月种植,11月至翌年2月前后上市。上市时间正好补充南北方市场空当,价格优势明显,在调剂南北方菜用薯淡季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域和季节优势。
戴小枫表示,华北平原应适度发展早熟马铃薯,拉开收获上市时间;华中地区以山区、丘陵和平原盆地为主,山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可发展马铃薯种薯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平原地区种植早熟马铃薯,作商品薯;湖北、湖南可重点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不与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粮抢水争地,形成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开拓马铃薯产业扶贫新模式
虽然二作区马铃薯在生产和价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百名农业局局长与嘉宾专家开展互动研讨会上,张泓就我国马铃薯二作区主食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二作区马铃薯生产中所用的种薯大多是从北方调入或自留种,种薯市场较为混乱,以商品薯代替种薯坑农、害农现象十分普遍,并存在菜用薯品种多、低海拔区域多、化肥农药使用多的问题。此外,初夏收获气温高、湿度大,马铃薯贮藏库贮藏窖不足,鲜薯含水量大,不耐贮藏也是二作区马铃薯生产现存问题。
张泓认为,二作区马铃薯主食加工能力有待提高,马铃薯加工企业要积极寻找适合二作区的加工方式。根据二作区主食消费习惯,集中时间段,在产地初加工成净菜、冷冻品、干品,并积极挖掘马铃薯二作区不同地域特色马铃薯主食工艺与传承。
毋庸置疑的是,马铃薯主食产业与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相关,在592个*贫困县中,有549个县以马铃薯作为主栽农作物。
可圈可点的是,马铃薯主食化成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好抓手。如甘肃巨鹏马铃薯主食化产业扶贫模式,就是马铃薯主食生产企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同开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山西岚县以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速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显著,全县贫困村逐年递减,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总体分析来看,未来10年,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和其他地区,预计分别可达2200万亩、3000万亩、7000万亩和1800万亩,合计达到近1.4亿亩。
主食加工将使马铃薯每亩效益增加300元以上,1.4亿亩的播种面积,让薯农种植马铃薯纯收入有望增加400多亿元。
马铃薯主食消费潜力巨大
张泓在谈到我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的未来目标与发展前景时分析称:“比较国际消费水平,未来中国马铃薯消费潜力较大,2011年,中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约41.2公斤,仅相当于美国的3/4、德国的1/2、俄罗斯的1/3。”
据相关资料显示,主食产品以40%的薯干物质占比、15-20%的市场化推进率及14亿消费人口测算,传统大众类主食产品消费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地域特色类、功能类和休闲类主食产品消费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总体有望新增拉动1亿吨鲜薯消费。未来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从马铃薯主食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来看,2014年,马铃薯直接主食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只有20%,未来10年,马铃薯主食消费将逐步超过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在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推广思路方面又是如何布局呢?张泓介绍,马铃薯主食添加比例范围20-50%,干物质30%左右为合理比例。从营养的角度来考虑,每人每天摄入推荐量50-100克鲜薯,折合干物质约为15-30克。1个75克的馒头,添加30%马铃薯干物质,折合鲜薯约50克左右。从加工技术难度来考虑,添加30%左右马铃薯的主食产品便于加工。从产品价格来考虑,添加30%左右马铃薯的主食价格增加不多,消费者一般可以接受。从口感风味方面考虑,添加30%左右马铃薯主食产品,口味和口感一般可以接受。
戴小枫强调,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关键在引导消费,引导消费必须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产品、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尽快实现突破,突出重点形成主食市场消费格局。重点产品要突出小麦复配的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如馒头、面条等;重点人群要聚焦既有消费马铃薯的传统习惯,又以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为主的城乡居民;重点区域要定位在我国广大马铃薯主产区与小麦主产区的结合地域。
活动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滕州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和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等事项达成协议。活动共促成16家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与滕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身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马铃薯产品竞拍活动吸引百余家企业代表竞相举牌,促成了20家马铃薯农资、加工、服务企业签约。
同期,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了马铃薯主食产品展览展示和交流,吸引千余家企业、百余万市民前来参观,让符合中国人膳食习惯、口味好、营养健康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快速进入到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之中。
相关新闻
- 甘肃:旱作马铃薯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效果明显
- 云南芒市:冬马铃薯开出“脱贫致富花”
- 齐齐哈尔:马铃薯种薯节开幕
- 黑龙江:马铃薯鲜食玉米立县富民
- 甘肃马铃薯研究入选中乌合作项目
- 内蒙古商都马铃薯美食文化节开幕
新闻关键字: 马铃薯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