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标准”援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博物馆
蔬菜网 时间:2019/3/8 来源:Wink社会范儿 阅读数:466
近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京蒙产业园,一座专门为马铃薯而建的博物馆拔地而起。高高矗立的檐角,透明宽敞的幕墙,荡漾着现代气息。该馆2019年2月1日起试运营后,运转良好。目前,工人们正在进行*后的内部装修和设备调试,2019年8月即可向游人免费开放。
这座命名为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的“新宠”,由北京房山企业——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馆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是一个完全按照“北京标准”、采用高科技建成的融合展览、科普、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走进博物馆一楼大厅,从人类*早发现马铃薯到用马铃薯制作出各种美味,数万年的历史,一幅幅承载马铃薯历史与文化的图片,配以现代技术声光电的展示,带游客进入了一个奇妙的马铃薯知识殿堂。
马铃薯从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实物模型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借助从北京引进的“3D打印技术”,可以看到立体的马铃薯生长全过程,如此直观地呈现,让人们欣喜不已,流连忘返。
步入二楼,该馆“代理馆长”、智能语音讲解机器人“优友”就热情地迎了上来。一段萌萌的自我介绍后,“优友”开始带领大家参观。体感互动、知识问答、VR实验室……“优友”的带动,立刻将单纯的文史类博物馆转变为一个集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在这里,游客可在*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马铃薯历史文化信息。游客可以近距离与平时餐桌上熟悉的美味——土豆,进行各种亲密接触。除了可以亲自种植马铃薯、在主题餐厅制作马铃薯美食,还可以在“虚拟驾驶器”上“收获马铃薯”……
察右前旗黄旗海镇村民刘义存感慨地说:“种了一辈子马铃薯,想也不敢想在家门口建起了一座北京标准的马铃薯博物馆,参观的人多了,我们乌兰察布马铃薯的知名度就越响,销路自然也越宽,贫困户脱贫有了靠头儿,种植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乌兰察布市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及鲜薯年产量均居全国地市级首位。2009年3月,乌兰察布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以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乌兰察布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展厅集中展示了乌兰察布马铃薯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了乌兰察布马铃薯知名度、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相关新闻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