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清丰:“党建+食用菌+扶贫”的县域发展“菇”事
蔬菜网 时间:2018/9/1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数:573
“到清丰,看大棚。”豫北农业大县清丰,历史上因为“孝乡”出名,而今发展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形成气候,远近闻名。2016年以来,县里按照“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党建+食用菌+扶贫”牵住了*扶贫的牛鼻子,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仲秋时节访清丰,田野间不时可见排列整齐的各种大棚,里面种着类别繁多的食用菌;县城的产业园区里,系列“丰”字号食用菌企业的工厂化生产也是颇具规模。人们仿佛置身食用菌的王国。
而比眼前景象更令人动容的却是,一串有关“菇农”“菇书记”和“菇奶奶”的故事。
贫困户化身食用菌“小老板”“股东”
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260余个白色塑料大棚排列整齐。随意走进一间大棚,身材瘦小的村妇卢利伟,正麻利地搬运刚刚采摘的黑皮鸡枞菌。收菇忙时,她还得雇上七八位村民帮忙。
她瘦削的手臂上戴着的一只玉手镯很显眼。这是今年春节前,她给自己买的礼物:“花了2000多块,结婚时都没舍得买。”
众人七嘴八舌地估算着她承包的几个大棚一年下来的收入,40出头的卢利伟光笑不吱声。她忽然指着旁边的一辆黑色汽车说:“买个它不成问题”。
就在两年前,卢利伟根本不敢想象能有这样的生活。“老公几年前摔伤,三个孩子连上学都得借钱,天天愁眉苦脸。”
2016年7月,清丰县开始实施“党建+食用菌+扶贫”工程,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引导、扶持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凭借食用菌种植,卢利伟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了“小老板”。
清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已是傍晚时分,离卢利伟的大棚不远处,一个蓝顶板房内人声鼎沸,几十位村妇正忙得热火朝天,她们争分夺秒地将一朵朵顶着“小伞”的黑皮鸡枞菌削尖根部,按照标准分级、装箱。
刚刚在削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村民张瑞霞说;“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都能削几十斤、挣上百元,大伙儿都铆足了劲,要比谁削得快、削得好。”
与卢利伟不同,村民史培振则利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入股食用菌龙头企业做了“股东”,企业每个月分红500元。“单是入股企业这一项,每年保底收益6000元。如果经营得好,年底公司还能再次分红1000元。”
“蘑菇书记”撑起“致富伞”
“这个黑皮鸡枞菌对地温、湿度要求比较高,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管理。”赵家村村支书赵玉甫皮肤黝黑,拿着温度计蹲在卢利伟的大棚里。
“多亏了蘑菇书记,让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同样因食用菌种植收益的村民闫彩玲乐呵呵地说。刚开始时,村里搭起免费大棚,动员贫困户用到户增收资金买菌棒种植,闫彩玲却不敢报名。赵玉甫多次登门劝说,闫彩玲才“开窍”。
“党建+食用菌+扶贫”工程实施以来,赵玉甫一头扎进食用菌大棚里,把党支部也搬了过来,村里的每一个党员都负责联系一个贫困户的大棚。
马庄桥镇党委书记师敬川从见到记者的*刻,话题就没离开过食用菌,乡里的几百个大棚也走了不止一遍,长势、价格之类情况都“门儿清”。“食用菌分哪些种类,木腐菌和草腐菌的区别,每个棚放多少菌棒,温度该控制在多少度……这些咱们党员都得掌握,有两把刷子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清丰县坚持县委引领带动、乡党委凝聚调动、村党支部执行落实,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农民脱贫致富路上“有人领、有人带、有人干”。
县食用菌办公室主任安社蕊是食用菌方面的行家里手,被村民戏称为“菇奶奶”。从毕业回县工作起,就一直与食用菌打交道。哪一个乡镇种什么菌类、哪一个季节发展什么食用菌、遇到病虫害了该怎么应对,这些都由食用菌办统筹。这两年,随着县里上下都对食用菌发展高度重视,这位“菇奶奶”也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每天工作日程都排得很满。“有专家来指导的,有企业来投资的,还有各地来学习考察的。”安社蕊颇有些骄傲地说,清丰的食用菌已经出大名了。
截至目前,清丰县共新建食用菌示范基地70个、标准大棚8500座,食用菌合作社45家,辐射带动1.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相关新闻
- 昭通鲁甸县建食用菌基地助贫困户增收(图)
- 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图)
- 贵州西秀区食用菌基地抢抓时节种香菇(图)
- 河南沈丘县智能化食用菌生产“钱”景诱人(图)
- 贵州赫章县贫困户抱团参与发展食用菌产业
- 广西印茶镇发展食用菌产业助群众脱贫(图)
新闻关键字: 食用菌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