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层层姬松茸 步步致富路
蔬菜网 时间:2018/9/4 来源:黔西南日报 阅读数:393
待采的姬松茸整齐排列,层层叠叠十分可爱。近日,笔者来到晴隆县莲城街道菜籽社区食用菌产业基地里,喜人的景象映入眼帘。
近年来,该县菜籽社区党支部采取“党支部 公司 贫困户”模式,走出了一条决战脱贫攻坚之路。
靠山吃山 破解发展“瓶颈”
菜籽社区为晴隆县深度贫困村之一。2016年之前,该社区主要以传统低效益作物种植为主,是出了名的穷山村,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
“劳动力是有的,可都跑外面打工去了,赚不了几个钱,光棍倒是不少,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可不行,当了这么多年的村支书,不能改变现状,我愧疚啊。”菜籽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枝凯如是说。
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就得发展产业。可是对既没有土地资源优势,也没有交通区位优势的菜籽社区来说何其艰难。
2016年8月,莲城街道邀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到菜籽社区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村民们被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种植项目吸引了。
“平时见到集市上有卖,不陌生,还比一般的蔬菜贵,我家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买点来吃。要是我们自己种,那不是想吃随时都可以了。”贫困户易洪仁高兴地说着。
“对对对,我们以前种地只够养头年猪,种的蔬菜背到集市上去,也卖不到几个钱。”村民们纷纷附和。
李枝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展食用菌,不污染环境,还能解决老百姓富余劳动力,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口挣钱,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种植姬松茸!”经过多方调研考证,菜籽社区党支部和老百姓达成一致。但是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没有设备成了村两委的一大难题。
困难面前不退缩。社区“两委”班子自筹资金3000余元,*书记常国强多方协调资金10万元,解决大棚相关设备问题,食用菌的“首试”工程正式运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批食用菌收获5000余斤。一边,村两委将这批食用菌分发给当地贫困户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一边,装箱运至贵阳,在中烟贵阳公司的帮助下,食用菌销售一空。
群策群力 拓宽销售“渠道”
尝到经济“甜头”后,贫困户纷纷要求参与到食用菌的栽培队伍中。
但当下的规模,根本满足不了贫困户的要求。“扩大规模,让所有的贫困户都参与进来。”村两委一致商定。
费尽周折与艰辛,争取获得县级12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几个月的努力,34个食用菌大棚建成,基地建起来了,附近的老百姓陆续加入到种植中。
“长势喜人,产量上来了,可是这么多的姬松茸怎么卖出去?”贫困户刘庆忠担心地说。
真正找到畅销的渠道才是长久之计。姬松茸的保质期短,大山深处的菜籽社区交通又不方便,如何将种出来的食用菌卖出去变成钱,让老百姓相信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获益的项目,这是村两委的心头事。
“有一阵子,可以说茶不思饭不想,为了给姬松茸找销路,整个社区班子成员走破了脚板、磨破了嘴皮。”李枝凯说。
经过实地考察学习,终于引进福建好芝林菌业有限公司,他们愿意全部收购并将加工厂建在种植基地附近。
这下,老百姓不愁种出来的食用菌无销路,所有问题得到解决,农户更有信心了。
按照约定的分红方式,*年按5%、第二年按6%、第三年按7%进行分红,60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以上,参与务工每天可得80元。如此一来,贫困户的收入逐渐增加。
“一年下来,我们贫困户就可以得到1000多元的分红,平常闲下来的时候,再去干几天工,又可以得到几百块钱,国家的政策就是好,要感谢党和国家!”团坡组的易茹月说道。
自种自销 鼓起群众“腰包”
群众增收才是致富根本。怎样才能尽可能鼓足老百姓的“腰包”,是菜籽社区驻村干部、村两委的一块心病。
“外出参观学习,我去过多次,要真正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就得让他们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从中得到实惠。”李枝凯如是说。
经过多次商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菜籽社区党支部提出:将所有大棚承包给农户,按照“党支部 公司 贫困户”的模式,销售收入的50%分给参与生产、管理的贫困户;45%作为公司生产成本;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按照每平方年产约20斤,每斤约4元来计算,50%分红给贫困户,每户可实现增收近3万元。
在自家门口创业,老百姓积极性更高了,干活更有劲了。
“以前,总感觉自己的劳动没得价值,工钱太少。如今,我家承包了一个大棚,全家人都在里面做,感觉这是自家的产业,我一定要做好,年底有3万多元的收入呢!”正在给姬松茸填土的易辉全念起了他家的致富经。
“原来在这里干,每天能得到80块钱的务工费,现在能得到100块钱以上。与其他人‘换工’,你帮我、我帮你,还有很多乐趣呢!”贫困户罗兴敏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目前,大棚外包的方式得到群众认可并逐渐推广。
谈到下一步打算,李枝凯说:“要发动更多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们参与进来,自主管理,切实让他们看到效益、挣到钱,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