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洋葱 节瓜 菜豆 白菜 甘蓝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列表 >  裕民县:库勒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老潘”

裕民县:库勒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老潘”

蔬菜网  时间:2018/7/8  来源:亚心网  阅读数:422   网友评论:22

  “要不是老潘,我还是个穷光蛋呢。”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库勒村村民马志芳逢人就这样说。

  “老潘不愧是老党员,村里面的各项活动都积极参与,手把手给别人教大棚技术。真正的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驻村工作队队员爱这样说。

  “老潘人真不错,十里八村的人到他那里买菜,都是半价。这几年,光菜钱我们就省了不少呢。”库勒村人老是笑着说。

  他们说的老潘就是库勒村的村民66岁的共产党员潘吉胜。

  大棚圆了致富梦

  曾经,潘吉胜同察场库勒村的广大村民一样,春种秋收,仅靠自家不满四十亩的职工地生活。妻子身体虚弱,孩子在上学,每年的医药费学杂费就够头痛的,贫穷就像阴霾一直萦绕在潘吉胜家。

  怎么才能脱贫致富呢?正在发愁的潘吉胜通过新闻知道国家号召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搞多种经营,他赶紧深入市场调查,了解到当地的蔬菜市场供求是一大难题,城镇居民吃菜主要靠从几十公里外的162团及外地运进,长途运输,损耗大,价格贵。与其靠天吃饭,不如种植大棚蔬菜。

  没有技术,就积极参加科技之冬培训;消息闭塞,就按时按点在村远程教育网络室收看各地的大棚种植案例;种植成效不好,就分阶段详细学习兑花时间、技术与病害防治等一系列知识。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细心培育便首战告捷,仅靠3亩薄田种植大棚蔬菜纯收入达万元,老潘心里亮堂了。第二年又种植了2座蔬菜大棚,接着又试种了1座大棚红枣也取得了成功,2010年他将蔬菜大棚扩大到4座。自此,他不仅解决了当地广大职工吃菜难的问题,同时,他又探索水果种植高效新模式,大胆引进了经济效益更好的大棚蟠桃种植。截止目前,潘吉胜一家就种植蔬菜大棚4座,大棚蟠桃4座,他也成为全县的大棚种植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每年到他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共同致富才叫富

  潘吉胜富了,但他没有满足于自己富裕的生活,心里时刻想着“一人富不算富,共同致富才叫富”。

  村里人多但自己能力有限,那就先带领一部分贫困户致富,让他们起到一个带头作用,进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当时的马志芳和潘忠宇是库勒村有名的贫困户和“懒户”,老潘便先从他俩开始。

  可俗话说得好“说起容易做起难”。首先马志芳和潘忠宇他们种惯了“懒汉田”,如果不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一切都是白辛苦。为此潘吉胜针对他们俩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帮扶计划。在自己大棚中实地给马志芳和潘忠宇做示范,同时动员马志芳和潘忠宇参加科技之冬、到远程教育站点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而且还与站点操作员精选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件进行播放。经过潘吉胜不懈努力,马志芳和潘中宇慢慢转变了旧思想,掌握了大棚种植的技术。

  动力有了,技术有了,但没有起动资金怎么办?经过与家人商量,潘吉胜拿出3万元为马志芳和潘忠宇各建一座蔬菜大棚,又从自己家预苗棚中拿出价值近5千元的菜苗无偿提供他们进行种植。由于他们没有实际种植经验,潘吉胜就主动登门传授技术,到棚里手把手的教。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马志芳和潘忠宇脱离了贫困,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走上了致富之路。

  现在一提起潘吉胜,马志芳和潘忠宇都会感激地说:“大棚种植是个技术活,如果没有老潘,我们哪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潘吉胜心里有更大的想法:“我想把库勒村办起大棚基地,扩大种植品种,每个村民掌握大棚种植,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潘吉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相信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库勒村的村民一定会越来越富。

蔬菜网编辑:agronetlmt
蔬菜网微博

转发到:

看完上面的新闻,您觉得?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