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洋葱 节瓜 菜豆 白菜 甘蓝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列表 >  安徽泗县农民种茼蒿致富

安徽泗县农民种茼蒿致富

蔬菜网  时间:2018/4/12  来源:拂晓报  阅读数:424   网友评论:2

  近日,已经脱了贫的泗县瓦坊乡苌圩村村民肖西民在大棚里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如今,67岁的肖西民全家已“脱了贫”、“摘了帽”。

  “自打俺记事起,村里家家户户就都种菜。茄子、萝卜、小葱、白菜,但凡端餐桌上的菜都有人种。俺这一辈子都在和各种瓜啊、菜啊打交道。靠着种菜俺脱了贫,今后,俺还要靠着种菜致富!”肖西民告诉记者。

  早在七八年前,不断走低的市价与大面积雷同的蔬菜种植使得当地菜农损失惨重。蔬菜市场不景气,村里的大部分人不再种菜了,年轻一点的人多半选择外出打工,上了年纪的就在家种种小麦、黄豆。肖西民说:“菜贱伤农,亏怕了,大家就都不愿再种了。”

  “当时大家都知难而退,我们是退无可退。要手艺没手艺,要技术没技术,一把年纪了身体还不大好,就是出去打工又能做什么呢?”肖西民妻子杨绪荣说,种菜是两个人*拿手的活儿,夫妻俩商量后留下了一块菜地。这时,因为儿子结婚、盖新房欠下十多万元的外债,加上老两口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每个月老两口看病买药就要花费好几百元。肖西民说:“手上难有余钱,日子过得紧巴巴,俺俩天天犯愁。”

  转机出现在2014年。这一年,肖西民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看病就医不要钱、政府送来扶贫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户。这一年,在南京种大棚蔬菜的女儿向肖西民推荐了一种特色菜品——茼蒿,让肖西民的脱贫致富路走得愈加顺畅。

  “茼蒿产量在每亩两三千斤,市场价每公斤6块钱,俺这周边没有种的……”肖西民一听就来了兴趣,拉住回娘家过节的女儿学技术、问市场。2015年,肖西民试种了半亩茼蒿,5个月后一茬利润达到4000余元。

  首战告捷,肖西民又趁热打铁开辟了几块小农田,茼蒿累计种植规模达到3亩地。

  “种菜要看市场下秧苗。既要随大流,又要种出特色。随大流能保证种出来的菜能卖掉,种特色品种才能争取在市场上占主动地位。”肖西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种菜经。为了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肖西民收了一茬茼蒿后会种一茬西瓜,大蒜、白菜等也作为“后补选手”轮番上场。

  2016年底,肖西民一家的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肖西民将红彤彤的光荣证端端正正地贴到了墙上。2017年,肖西民利用种养补助建起了第5座大棚,4座棚种茼蒿,1座棚种蒜薹。

  “这两年赚到钱了,欠的外债还清了,老头子也有精神了。我收菜,他卖菜,日子越过越有劲儿!”杨绪荣兴奋地告诉记者。

  好牛勤耕地,快马不需鞭。今年刚一开春,肖西民就给自己列了个农活清单,打药、施肥、除草、拆棚、整地、育西瓜苗……为新一年的大棚蔬菜种植做足了准备。

  “俺和老伴都是闲不住的人,现在3个儿女都已成家,条件也允许了,等这季小麦收完后,再承包几亩土地,咱也搞个规模种植!”在大棚里忙活不停的肖西民脚下生风,脸上笑开了花。

蔬菜网编辑:agronetyanglei
蔬菜网微博

转发到:

看完上面的新闻,您觉得?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