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茄子 丝瓜 菠菜 苋菜 豌豆
热门新闻: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症状】病斑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有时在果穗外苞叶和雄花上出现黄色长圆形到圆形的很小斑点,叶片上也出现横带状症状。病组织逐渐变成褐色到赤褐色,并愈合成大而不规则的斑块;病组织细胞瓦解,并显出脓疱状突起,其中含有黄褐色到暗褐色的孢子囊。叶鞘受害的茎节,常在发病中心折断。

  【病因】孢子椭圆形,一端扁平有盖,萌发时盖开启,大小(22~45)微米×(18~30)微米,内有乳头状突起的无盖排孢,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有单尾鞭毛,大小(5~7)微米×(3~4)微米。孢子囊长,薄壁,椭圆形。

  病原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春天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在玉米植株叶表面水滴中移动,并形成侵染丝,常于喇叭口期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在侵染后的16~20天进入叶肉组织或簿壁组织细胞里的菌丝形成膨大的营养结构。

  发生因素:发病季节适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种植的玉米主要品种不抗病、玉米栽培密度过大和田间管理措施不合理等。

  (1)环境:孢子囊萌发需要叶片上有水滴和相当高的温度,一般最适温度为。该病在高湿条件下发病重,利于病害流行。7~9月份气温高,湿度大,长时间降雨,易发病。高湿条件下,发病重。

  (2)栽培:①玉米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能差,田间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褐斑病发生为害。据调查玉米种植密度每260 000-67 500株的田块褐斑病病株率一般在30%以上,而每245 000-52 500株的田块病株率只有13%。另外玉米与大豆、棉花等作物间(混)套种的田块通风透光强,发病较轻。②米种植后管理粗放,雨后田间排水不良,渍害严重造成田间湿度增大,有利病害侵染为害。玉米生长中期缺肥现象严重,没有及时追施化肥,肥力条件较差,造成玉米生长衰弱,抗病性降低。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施足底肥,适当追肥,适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等措施,均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5%的34%卫福SC拌种。②玉米10~13叶期喷20%三唑酮EC 3 0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 500倍液

转发到: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