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茄子 丝瓜 菠菜 苋菜 豌豆
热门新闻: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是由玉蜀黍平脐蠕孢T小种引起,是玉米小斑病中常见的一种。
  症状T型雄性不育系被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果穗后,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别于小斑病菌O小种。T小种还可侵染叶片、叶鞘及苞叶,病斑较大,叶片上的病斑大小为10-20×5-10(mm),苞叶上产生直径2cm的大型中央黄褐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斑,四周具明显中毒圈,病斑上有霉层。
  病原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Shoem称玉蜀黍平脐蠕孢T小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2-3根束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孢子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具隔膜3-18个,一般6-8个,大小80-156×5-10(u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多弯向一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一般6-8个,大小14-129×5-17(um),脐点明显。该菌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发病特点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病适温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
  如掖单4号、掖单2号和3号、沈单7号、丹玉16号、农大60、农大3138、农单5号、华玉2号、冀单17号、成单9号和l0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号、冀单30号、冀单3l号、冀单33号、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鲁玉16号、鄂甜玉11号、鄂玉笋l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陕玉911、西农11号等。
  (2)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常用药剂百菌清、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多菌灵
  

转发到: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